垃圾分类研对比,互学互鉴共进步

发布人:侯振中 发布时间:2020-08-05

728日,必赢国际电子游戏网站青青小草“助力垃圾分类,共建美丽乡村”实践团队通过“同步异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石桥子镇和聊城市茌平县胡屯镇的村镇进行走访调研,进一步了解当下的垃圾分类政策在农村的推行情况以及村民的态度。

 作为一座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的县级市,诸城市于2020年6月5日便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工作正在持续推进落实中。在实践中,实践团队成员张新园采访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向其咨询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当地的垃圾分类情况。据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及宣传普及系统相对完善。每条街道显眼处设有多个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宣传栏,并且当地设有垃圾桶的分类细致且数量较多,如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为应对疫情,当地设置专门用于处理口罩的垃圾桶。垃圾桶分类细致且数量较多,足够满足周围居民需求。

图为采访环卫工人   

 在对村民的采访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当地对厨余垃圾的处理富有特色:当地居民会将部分厨余垃圾发酵制成有机肥投入耕地中,实现垃圾利用最大化。伴随着当地政府大力倡导及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觉醒,该地的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小有成效。

 图为观看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宣传标题栏

与此同时,实践团队成员刘亚辉来到聊城市茌平县胡屯镇韩庙村,进入村庄刘亚辉采访环卫工得知,该村在村庄主干路设有垃圾桶,垃圾车每隔三天将垃圾桶垃圾收集,垃圾桶垃圾并未进行分类处理。在调研过程中,刘亚辉发现该村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较多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群。

为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刘亚辉向该村村民分发垃圾分类的宣传单页,利用化学类专业优势为村民讲解了有害垃圾不分类的坏处,厨余垃圾分类变有机肥的好处,可回收垃圾再回收的优点,用通俗易懂的实际案例让村民明白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普通村庄环卫工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通过以上实地走访调研,做出以下分析,村庄垃圾分类成果不显著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居民个体的内在因素,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尚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其二,垃圾分类的配套制度不完善,比如奖惩制度,相关的宣传制度等。审视这两个原因不难发现,垃圾分类重在养成、贵在坚持、成在治理,相信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借鉴和学习上海、国外等地的成功经验,实现垃圾分类指日可待。